2013年2月27日 星期三
二二八 歷史負債與民主資產
首播 2月28日(四) 晚20:00
重播 3月 3日(日) 早05:00
與談人:
潘木枝先生遺族 潘英仁博士
王添灯先生遺族 王贊紘博士
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 李筱峰
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執行長 葉虹靈
1947年2月28日,因為政府查緝私菸引發衝突,點燃了台灣人民累積的怨恨,衝突一發不可收拾,軍隊血腥鎮壓。在長期戒嚴的威權統治下,二二八事件是不可碰觸的禁忌,直到解嚴前之後,才逐漸被拿出來討論。隨著台灣政治民主化,出現「鎮壓共黨作亂」、「反抗外來政權」、「族群衝突」、「官逼民反」、「國家暴力」等不同的名詞來定義二二八。歷史的真相有不同面向,但對歷史的記憶卻各有選擇,我們該從什麼角度去反省過去十餘年來,環繞著二二八事件及其歷史記憶的政治論爭呢?
政黨輪替後,政府高舉「轉型正義」,但二二八受難者家屬最想要的公道,得到了嗎?台灣的轉型正義最弔詭的地方是,過去的施暴者推動民主化,反對黨取得政權是來自和平轉移而非革命!解嚴後國民黨執政,對於過往的罪行未曾「清算」;民進黨上台八年,只著重二二八之苦,卻忽視白色恐怖之痛。連年選舉,過度的政治動員夾雜分岐的國族認同,反而錯失把威權歷史轉化成民主教材的大好機會!
今年的二二八紀念活動中,年輕人組成的表演團體用幽默手法,以現代舞台劇傳達沈重的歷史意涵。這也不禁讓我們思索,年輕世代對二二八事件,究竟有多少了解?是因為在成長過程中,對這片土地的使命感不夠?還是歷史教學上的殘缺與不足?
「受難家屬的苦難,就是我的責任」。現在面對二二八歷史,未來才能更深化民主,建構公民社會。周四晚間八點NGO觀點,回首二二八,告別悲情,接受歷史負債、累積民主資產!
2013年2月20日 星期三
婦女受暴幾時休?全球攜手傳愛反暴力
首播 2月21日(四) 晚20:00
重播 2月24日(日) 早05:00
與談人:
婦女新知秘書長 林實芳
家暴受害者 劉丁妹
勵馨基金會新北市分事務所主任 李玉華
台灣防暴聯盟理事長 張錦麗
去年12月16日,印度一名23歲女大學生,遭到輪暴毆打重傷,經緊急送往新加坡治療,兩周後回天乏術。此案引發印度全國的示威怒潮,抗議政府無能保護婦女安全,也引爆2月14日情人節,全球十億人站出來反暴力的活動。
聯合國推估,全球三分之一女性、相當於十億人,曾經或正在遭受暴力對待。而台灣內政部統計,去年1到8月的家暴通報案件為6萬9,570件,統計還顯示,被害女性高達七成二,年齡層集中在30到50歲者,比例高達受暴案件的四成四。
最近,婦女團體公布一分「台灣婦女受暴經驗調查」,其中當問到「周邊的女性親戚、朋友有遭受過暴力對待嗎?」時,高達八成九的受訪女性表示曾聽聞;另外,關於「請問您自己有(曾)遭受過暴力對待嗎?」一項,高達四成一的受訪女性表示曾遭暴力對待;但是在「受暴者曾向外求助嗎?(如警察、里長、社工、政府部門等)」一項,未求助過者高達58.9%!以上的調查及統計,都透露了台灣性別暴力及歧視仍舊嚴重,值得注意。
觀察全球的女性受暴案數字及案例,推估未報案的黑數會比實際案件高出許多。像印度層不出不窮的女性暴力案件,起因與當地社會的宗教、種族、階級等的矛盾有關,可是,政府立法不周、執法不力更是主因。
1999年,聯合國把11月25日訂為「國際終止婦女受暴日」,台灣也在2006年申請加入,成為「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成員,台灣在女性暴力防治上,有那些可以努力的方向?受虐者如何在暴力發生當下保護自己?有哪些方法可協助受虐者?
暴力長存的情況,對國家、社會有何影響?經濟衰減、人權不張、社會寒蟬?台灣對防止婦女受暴的當務之急是什麼?週四晚間八點NGO觀點,婦女受暴幾時休?全球攜手傳愛反暴力!
重播 2月24日(日) 早05:00
與談人:
婦女新知秘書長 林實芳
家暴受害者 劉丁妹
勵馨基金會新北市分事務所主任 李玉華
台灣防暴聯盟理事長 張錦麗
去年12月16日,印度一名23歲女大學生,遭到輪暴毆打重傷,經緊急送往新加坡治療,兩周後回天乏術。此案引發印度全國的示威怒潮,抗議政府無能保護婦女安全,也引爆2月14日情人節,全球十億人站出來反暴力的活動。
聯合國推估,全球三分之一女性、相當於十億人,曾經或正在遭受暴力對待。而台灣內政部統計,去年1到8月的家暴通報案件為6萬9,570件,統計還顯示,被害女性高達七成二,年齡層集中在30到50歲者,比例高達受暴案件的四成四。
最近,婦女團體公布一分「台灣婦女受暴經驗調查」,其中當問到「周邊的女性親戚、朋友有遭受過暴力對待嗎?」時,高達八成九的受訪女性表示曾聽聞;另外,關於「請問您自己有(曾)遭受過暴力對待嗎?」一項,高達四成一的受訪女性表示曾遭暴力對待;但是在「受暴者曾向外求助嗎?(如警察、里長、社工、政府部門等)」一項,未求助過者高達58.9%!以上的調查及統計,都透露了台灣性別暴力及歧視仍舊嚴重,值得注意。
觀察全球的女性受暴案數字及案例,推估未報案的黑數會比實際案件高出許多。像印度層不出不窮的女性暴力案件,起因與當地社會的宗教、種族、階級等的矛盾有關,可是,政府立法不周、執法不力更是主因。
1999年,聯合國把11月25日訂為「國際終止婦女受暴日」,台灣也在2006年申請加入,成為「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成員,台灣在女性暴力防治上,有那些可以努力的方向?受虐者如何在暴力發生當下保護自己?有哪些方法可協助受虐者?
暴力長存的情況,對國家、社會有何影響?經濟衰減、人權不張、社會寒蟬?台灣對防止婦女受暴的當務之急是什麼?週四晚間八點NGO觀點,婦女受暴幾時休?全球攜手傳愛反暴力!
2013年2月5日 星期二
捍衛糧食主權 一起當農民靠山
首播 2月 7日(四) 晚20:00
重播 2月10日(日) 早05:00
與談人:
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 蔡培慧
248農學市集經理 李建誠
台灣稻農公司股東 王得利
主婦聯盟董事長 陳曼麗
台灣糧食自給率只有三成三,現在又傳出美國瘦肉精豬肉、與中國農產品可能都會開放進口,農民跟農民團體非常不滿。二月三日是農民節,上千名農夫在總統府前大聲抗議,他們用一萬兩千多株菜苗排成Farmer 1st(農民優先),爭取糧食主權。
對農民來說,每天農事都做不完,為何不走上街頭心難平?
有些農民守了好幾代的農地,眼看就要被政府被徵收,實在氣憤難消。他們質疑政府連最根本的土地都不珍惜,簡直就是要毀地滅農。
830項原本禁止進口的中國農產品,將藉由「自由經濟示範區」進入台灣市場,這將對台灣農業衝擊有多大?台灣從1990年加入GATT、2002年加入WTO,農產品價格一路下跌,但生產成本卻不斷上漲,削弱台灣農業外銷競爭力。
台灣的糧食高度依賴進口,價格受制於國際,這該怎麼辦?「糧食主權」是指人民有權決定自己要種什麼、怎麼種、吃什麼,台灣做得到嗎?
近年來台灣各地方政府,紛紛以發展經濟為由,大舉徵收農地,不斷引發類似灣寶、大埔農地徵收抗爭,惡法圈地是否讓危脆的農業更形雪上加霜?2000年「農業發條例」修正放寬後,農村成了炒地皮鎖定的肥羊,田裡出現一棟又一棟的豪宅,未來台灣農夫無田可種、無米可樂,台灣該麼辦?
今年,實施將近三十年的休耕政策出現大變革,將「休耕補助」轉為「轉作補貼」,並喊出「做一休一」口號。這樣就能讓農地起死回生,讓台灣農業永續發展?台灣還有哪些農業政策,應該逐一檢視?!
週四晚間八點NGO觀點,守住一片田,捍衛糧食主權,一起來當農民靠山!
2013年1月29日 星期二
新法保障權益 建教生≠賤價生
首播 1月31日(四) 晚20:00
重播 2月 2日(日) 早05:00
與談人:
台少盟秘書長 葉大華
台灣師範大學機電科技系主任 鄭慶民
新北市海山高工教師 黃耀南
曼都國際有限公司處長 張春和
高職與企業的「建教合作」制度,在台灣已施行四十多年,為許多弱勢家庭學生開啟一扇門,透過半工半讀完成學業,邁向希望之路。但是近年來建教合作美意被扭曲,經常傳出有些廠商壓榨建教生的勞力,讓建教生淪為「賤價生」。監察院調查發現,建教生長期被剝削、濫用,甚至淪為大型企業的「替代人力」,有某家電子工廠生產線4550人,其中1300人都是建教生。
有鑑於此,立法院修法通過「建教生權益保障法」,在1月2日公告施行,明定建教生的生活津貼不得低於基本工資、每日訓練時間不得超過八小時,以此確保建教生免受廉價勞力剝削。然而業者卻表示這是不平等條約,因此有部分廠商為不願意續約。建教生會不會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呢?教育部最近密集主辦說明會,聽取各方意見,預計半年內完成七項子法。但是在新舊法銜接期間,可能還會出現什麼問題呢?
「建教合作」源自兼具課業學習、經濟活動與社會適應的職業教育制度,由學校及事業機構雙方共同培育人才。它曾經讓技職教育和就業市場無縫接軌,為台灣經濟建設注入動能。但為何演變至今,反而讓建教生淪為廉價勞工?這是拉低青年薪資、促成青年貧窮的原因?還是經濟不景氣、減薪求工作的結果?
根據統計,台灣建教合作學生人數從86學年度16,723人,逐年增加到30,000人左右;建教合作廠商由685家增加到近2000家。如果建教學生被苛待,建教合作的模式為何還逆勢上揚?早期建教合作主要在培育工業類技術人才,現在卻大量轉向服務業與電子代工業,這又反映出什麼現象?
新法上路後,究竟如何讓學校、廠商、學生共創三贏局面?週四晚間八點NGO觀點,「新法保障權益 建教生≠賤價生!」
2013年1月23日 星期三
活力台灣 公益團體有泉源
首播 1月24日(四) 晚20:00
重播 1月27日(日) 早05:00
與談人:
社會公益行動協會常務理事 周文珍
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賴美智
台大國發所副教授 辛炳隆
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系教授 呂朝賢
景氣急凍、物價上揚,生活費用緊縮,「公益捐款」便成為民眾優先縮減的支出,結果導致社福團體善款大幅減少,各個團體的募款大約減少二至三成。這漫漫寒冬,公益團體怎麼過?
在台灣正式立案的非營利組織、非政府組織超過三萬個,在政府補助有限、民眾捐款縮手的情況下,知名度高的社福團體較容易吸睛,政策倡議團體受到的衝擊最大。從事公益事業,是非營利組織的使命,但是沒有錢就難做事。除了爭取民間捐款,還有哪些變通生存之道可以突破困境?
對許多弱勢者來說,他們的潛能和價值等待被發掘,需要有人給他們釣竿,幫他們找到合適的就業機會,讓弱勢者感受到他們是有用的,是被社會需要的。然而礙於政府的社會福利資源有限,近年來有心人士積極推動所謂的「社會企業制度」,這是源自於1991年英國倫敦的制度,一本專門提供給街友販售的雜誌,協助一萬多名英國街友重生。如今這種做法也在台北複製,讓弱勢者在捷運站出口販售,自食其力賺取生活費。但是台灣是否已有可供社會企業發展的環境呢?社會企業跟社福團體的庇護工廠又有何不同?
根據調查台灣,50%社會企業處於虧損狀態,僅有 20% 有盈餘,30%損益平衡,如何以商業手段來解決社會問題?當利潤跟公益衝突時,社會企業又該怎麼辦?
勞委會職訓局前年底已成立「社會經濟推動辦公室」,整合跨部會資源,補助有心發展社會企業的單位, 所有NGO、NPO都適合轉型為社會企業嗎?有些什麼限制,又該如何排除困難?
寒冬送暖,尋找改變世界新力量!週四晚間八點NGO觀點,活力台灣,公益團體有泉源!
2013年1月16日 星期三
世代都幸福?年金改革為正義!
首播 1月17日(四) 晚20:00
重播 1月20日(日) 早05:00
與談人:
稅改聯盟召集人 王榮璋
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常務理事 陳登源
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副教授 鄭清霞
文化大學勞工系副教授 李健鴻
勞保局去年公告,年滿五十五歲的勞工將不得提早領年金,必須延後一年才能請領,再加上勞保基金傳出可能破產消息,引起眾多勞工恐慌。去年十月、十一月就被提領768億元,這是平常的四、五倍!而攤開軍公教退撫基金的財務,同樣也面臨入不敷出的窘境,而預估國民年金在民國137年,也會面臨破產的命運!
各種年金的制度改革已迫在眉梢,馬政府說在一月下旬提出年金改革方案。民進黨也表示也已完成年金改革方案,將擇日公布。民眾都在等著看,到底怎麼改才能讓大家都領到退休金,且達到「減少虧損、永續經營」目標?
台灣的各項年金制度有其歷史背景。軍公教人員退休後荷包滿滿,安享晚年;但同樣為工作賣命幾十年的勞工朋友,卻得擔憂退休金不保,無以度餘生!這樣的差別待遇是誰的錯?現有年金制最不公平之處何在?怎麼做才能讓軍公教與勞工雙贏?
年金改革提出「這一代多繳一點,讓下一代有機會領」,這樣的世代正義如何能做到?剛進職場的年輕人,註定得繳得多、繳得久,卻領得少,心能平嗎?多繳、少領、晚退休,就能保證年金永不倒?
2010年是6.7個年輕人扶養一個老人;2030年已變成2.6個年輕人扶養一個老人,負擔是現在的三倍。未來退休基金的現金流量如何支付老年給付?是否該先定出一套機制,因應社會變化機動調整?
退休年金不能倒!公平與正義全都要!週四晚間八點NGO觀點,許每個世代一個老有所終的晚年!
訂閱:
文章 (Atom)
每週節目即時動態
徵求NGO活動訊息:歡迎各位夥伴,若有任何NGO活動訊息,請與我們一同分享(E-mail:news50688@mail.pts.org.tw),共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