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30日 星期二

勞團上街頭 年金改革怎麼走?



首播5月2日(四) 晚20:00
重播5月5日(日) 早05:00

與談人:
全國金融業工會聯合總會秘書長 韓仕賢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副理事長 吳忠泰
台大經濟系教授 林向愷

台灣的年金制度紛紛敲起警鐘,軍人退撫基金早在2011年出現入不敷出窘境,緊接著,勞工、教師、公務人員退撫基金,也將逐一出現缺口。然而這場牽動全台灣的跨世代年金改革,究竟該如何走,才能確保年金制度不會倒、公平正義不會少?

上週四行政院提出勞保年金改革方案,每個勞工都在問:我到底要多繳多少保費?幾歲才能退?退休時領的錢究竟夠不夠我生活?政府打算把計算月退金的基準,從最後五年平均薪資加長為十二年,這樣一來可以「稀釋」月退金;此外更以三萬月薪做分界,讓高薪勞工領得少些,基層勞工領得多些。從這個方向看來,政府勞保年金改革首要目的似乎是平衡財務收支,而非保障勞工足以養老的生活權利!

為此,八大工會團體在勞動節走上街頭,抗議勞保年金改革失當。也有勞工團體建議,軍、公、教的退撫制度讓他們感受強烈的相對剝奪感,不如先做好軍公教年金改革,再來處理勞工年金。

馬總統曾想要透過全面性的年金改革,拉近行業之間的差距,但是目前端出來的方案,不僅讓勞工與軍公教繼績比較,甚至在軍、公、教三種職業之間,或是中小學教師與大學教授之間,也有差別待遇。例如退休年齡,中小學教師採用八五制,高中、大學教授採用九○;退休金基數,也因為教師「授業學生的不同」,而有些不同。「經費不足、行業不平、世代不均」問題似乎並未解決,反而製造了更多問題。

如果能大膽採用「隨收隨付制度」,能不能化解財務壓力?如果採取相同價值、使用相同公式,能不能讓行業公平?如果更細膩區分不同年齡的投保領取方式,能不能舒緩世代不均?

如何讓老年有保障、青年有希望,周四晚間八點NGO觀點,要一個公平正義的年金改革!

2013年4月24日 星期三

憶不容遲!打造失智安全網



首播 4月25日(四) 晚20:00
重播 4月28日(日) 早05:00

與談人:
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 湯麗玉
恩主公醫院神經內科主任 孫瑜
雙連安養中心執行長 蔡芳文
失智症家屬 楊雅婷

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指出,全球有超過3500萬失智患者,每年以770萬人速度成長,每4秒就有1人罹病!再看台灣,最近衛生署有一項大規模調查,結果發現「輕度以上失智症」患者13萬人,「極輕度失智症」患者8.4萬人,「輕微認知障礙」41.9萬人,台灣大約63.2萬老人有認知障礙問題。從這個數字上看到什麼隱憂?對於預防失智,又透露出什麼重要訊息?

更值得注意的是,台灣每年有一萬人罹患失智症,成長速度超過全球平均數。現在每65歲以上老人,每20人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依經建會之人口推估,2060年的台灣將成為全球老人比例最高的國家,到那時失智者人數推估會高達72萬人!

專家看到數字會憂心忡忡,一般人必得家中有人罹患失智症,才能深切體會照護之苦。照顧失智症患者,家屬全天候都處在壓力之下,政府和社會可提供足夠支援服務嗎?一旦確診是「極輕度失智症」如何把握治療良機,延緩病症?除了藥物治療,還可以用那些輔助治療方式喚回些許患者消失的記憶?園藝治療、音樂治療、藝術治療….可以發揮多少功效?

調查顯示,失智高風險群包括不出門的宅爺、宅奶、不運動的老年人、中風患者。該如何在青壯年時期就經由生活、飲食控制來降低失智風險?面對失智與老化,台灣已到『憶』不容『遲』的時刻了,周四晚間八點NGO觀點,要從預防、治療、患者、家庭、社區與機構等多重角度,來討論如何打造失治安全網!

2013年4月16日 星期二

星星知我心 愛.關懷自閉症



首播 4月18日(四) 晚20:00
重播 4月21日(日) 早05:00

與談人:
自閉症基金會董事長 黃千芳
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所副教授 劉萌容
北市中山國小資源班特教老師 顏瑞隆
<來自星星的王子>作者 陳炎輝

四月二號是第六屆『世界關懷自閉症日』,全球包括台北101、東京塔、里約熱內盧的耶穌像、雪梨歌劇院等數千個知名地標,都在晚間打上藍色的燈光,呼籲各界關懷自閉症患者,以及他們的家人。

根據內政部統計,2012年自閉症人數達1萬2339人,若與十年前人數相比較,患者人數成長2.7倍,是各類型身心障礙者當中,人數增加幅度較大的。為何自閉症患者大幅增加?是大家對自閉症的意識提高,以致確診人數增加?還是有些環境因素,致使患者增加?

自閉症患是發展障礙,每個患者呈現的症狀都不同,但總體來說,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有三大障礙:人際關係障礙、語言表達障礙、行為障礙。在一般人眼中,自閉症患者情緒行為難以捉摸,也無從理解他們內心的世界,彷彿來自一個不知名的星球,很難融入地球人社會。

一般人該怎麼理解星兒?如何和他們相處?<來自星星的王子>作者陳炎輝,育有一名「廣泛性發展障礙」兒子暘暘。他不僅有語言發展及情緒障礙,無法與人互動,且有衝動行為。但暘暘的世界並未因此而封閉,在父母的陪伴與引導下,暘暘騎學會自行車、打電腦,甚至全家還曾組成圓夢車隊騎車環島!誰說他們的生活一定要『自閉』呢?藉由輔導,許多自閉患者也可以走入社會自力更生,台北市松德社區家園就幫助自閉患者獨立,由輔導員訓練他們學習洗衣、購物、煮飯等各種獨立生活技巧,白天還可出門工作。

心智障礙者的療育是終生的自閉症的受教權、居住權、經濟權,都是以「基本人權」為出發。在融合教育政策下,從國小到大專,都有特教資源作為支持系統。但是在18歲以後離開教育系統,重度自閉的星兒們,還是無法融入社會生活。當有一天照顧的家長和星兒都雙老之後該怎麼辦?成年自閉症者的照護及安養需求是什麼?

每個自閉症孩子,背後都有一個極為艱辛的成長故事,如何在自閉症患者的崎嶇人生路中,給他一盞燈、扶他一把?周四晚間八點, NGO觀點和您一起用愛關懷自閉症患者!

2013年4月9日 星期二

從日本看台灣 找回夢想榻榻米!



首播 4月11日(四) 晚20:00
重播 4月14日(日) 早05:00

與談人:
社會住宅推動聯盟副召集人 彭揚凱
台灣大學城鄉所所長 黃麗玲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特助 潘若琳

本週的NGO觀點,繼續討論日本社會住宅制度,藉由日本經驗,對台灣的社會住宅政策,提出可供採行的建議。

早在1871年,日本就廢除封建階級制度。然而原本被視為賤民的部落民,生活上仍舊遭受歧視。居住地區建設不足,經濟處於劣勢,一直到1980年代,他們才開始組織起來,爭取不公平的待遇。日本政府也以相應的政策,落實居住正義。

大阪的淺香社區曾經是部落民居住區,到處是簡陋木造房或違建。居民多半以資源回收或臨時工維生,由於傍河而居,經常淹水成災。後來因為符合日本「住宅改良法」規定,改建成公共出租住宅,居住情況大獲改善。

現在日本公共出租住宅的比例大約是6.1%,法令規定可根據住戶收入、社區位置 、住屋面積及建造年限,收取不同的租金,避免造成入住者的過度負擔。

日本同時還制定「公營住宅法」,以保障弱勢居住權。明文規定只能出租給收入最低的25%,但是對老人、單親、身心障礙家庭照顧還是不夠完善,於是民間的NPO、NGO發揮功能,用行動來補強政策的不足。

像NPO大東網絡事業團,就在社區內經營收費低廉的住宿所,給無住屋者一個最起碼的棲身之所。他們還持續透過送餐服務進行訪視,幫助他們自立自強,慢慢脫離帳棚生活。

另外,像北芝社區也設有公共出租住宅,住戶中的老人比例超過三成,其中需要社福支援的人數超過一半。12年前,社區居民成立生活創造網絡,積極進行社區營造,建立機制讓居民各取所需。

難得的是,高達六成的居民參與了社造,從多方面提昇住民的生活品質,像是提供老人就醫、出遊等的車輛接送服務,或是設置樂馱屋、實驗餐廳,讓孩子、年輕人盡情分享自己的喜樂及夢想。

日本NGO、NPO團體投入社造,將劣勢轉為優勢,共同創造資源,為社區注入生命力,並且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幸福家園。台灣社會住宅政策剛起步,日本的寶貝經驗正可做為借鏡,如何滿足弱勢者對家的夢想?NGO觀點帶給你一個新方向!

2013年4月3日 星期三

從日本看台灣 失根浮萍尋夢去!



首播 4月4日(四) 晚20:00
重播 4月7日(日) 早05:00

與談人:
芒草心慈善協會理事長 張獻忠
台灣大學社工系主任 鄭麗珍
社會住宅推動聯盟召集人 陳美鈴

1990年代中期以後,網路泡沫化、金融風暴接踵而至,把「日本第一」打入「失落世代」。

日本就業結構轉變,終身僱用率從80%下降到現在的65%,非正式僱用勞動人口則竄升到35%,日本年輕人中甚至有一半處於不穩定就業狀態。甚至連露宿街頭年輕面孔都變多了。

位在日本大阪西成區的三角公園,是遊民聚集地,NGO觀點採訪小組在採訪過程中,更有遊民前來抗議拍攝,他們表達找不到工作、快活不下去,甚至不敢讓家人知道的憤怒與無奈。

大阪人把日本西成區當成城市毒瘤:集老舊、髒亂、暴力,和色情於一體的貧民窟。這裡是都市更新緩慢的舊市區。早期工業發達,居民以勞動階級為主,日本經濟衰退後,勞動者失去展現能力的場域,只能擔任日雇粗工等一類的非典型工作。失去了工作、居所不定,也讓遊民問題日趨嚴重。

長期以來,勞動條件差、薪資低、就業不穩定,埋下社會不公義的因子,也引發多次暴動,日本政府注意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提出「遊民自立支援法」和「生活保護法」做為因應。

除了政府的力量,日本的NPO也積極幫助這群無家可歸的人,除了先滿足他們吃住等最基本生活條件,還一步幫他們找到工作,重建信心、重返社會。

像成立16年的NICE株式會社,擺脫傳統社福運作模式,在社區從事藥局、溫泉、住宅改建等事業。再把部分賺來的錢,貼補到非營利事業部門,提供需要幫助者就業和生活支援,還給他們敢做夢的勇氣。

根據日本學者估計,大約有4萬日本人居無定所。從日本看台灣,我們發現根據內政部2012年的統計,台閩地區遊民人數只有3240人!不過,國內學者則估計,真實的數字誤差恐怕在十倍以上!失根浮萍所突顯的問題,不容忽視。

台灣NGO的遊民服務,有緊急提供物資或收容安置;有過渡性質就業輔導和固定居住服務。服務成果見人見智,但是從官方公布的二月分最新失業率,20~24歲台灣青年失業率高達13.6%,是整體失業率4.24%的三倍,高失業率也造成年輕遊民增加。

經濟持續低迷不振,全球皆然,青壯人力想工作,也不見得能有機會。收入不穩,薪資微薄,從日本到台灣,NGO觀點與您一起關心困境、看見希望,讓失根浮萍有尋夢的動力!

每週節目即時動態

徵求NGO活動訊息:歡迎各位夥伴,若有任何NGO活動訊息,請與我們一同分享(E-mail:news50688@mail.pts.org.tw),共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