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3日 星期三

活力台灣 公益團體有泉源



首播 1月24日(四) 晚20:00
重播 1月27日(日) 早05:00


與談人:
社會公益行動協會常務理事 周文珍
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賴美智
台大國發所副教授 辛炳隆
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系教授 呂朝賢

景氣急凍、物價上揚,生活費用緊縮,「公益捐款」便成為民眾優先縮減的支出,結果導致社福團體善款大幅減少,各個團體的募款大約減少二至三成。這漫漫寒冬,公益團體怎麼過?

在台灣正式立案的非營利組織、非政府組織超過三萬個,在政府補助有限、民眾捐款縮手的情況下,知名度高的社福團體較容易吸睛,政策倡議團體受到的衝擊最大。從事公益事業,是非營利組織的使命,但是沒有錢就難做事。除了爭取民間捐款,還有哪些變通生存之道可以突破困境?

對許多弱勢者來說,他們的潛能和價值等待被發掘,需要有人給他們釣竿,幫他們找到合適的就業機會,讓弱勢者感受到他們是有用的,是被社會需要的。然而礙於政府的社會福利資源有限,近年來有心人士積極推動所謂的「社會企業制度」,這是源自於1991年英國倫敦的制度,一本專門提供給街友販售的雜誌,協助一萬多名英國街友重生。如今這種做法也在台北複製,讓弱勢者在捷運站出口販售,自食其力賺取生活費。但是台灣是否已有可供社會企業發展的環境呢?社會企業跟社福團體的庇護工廠又有何不同?

根據調查台灣,50%社會企業處於虧損狀態,僅有 20% 有盈餘,30%損益平衡,如何以商業手段來解決社會問題?當利潤跟公益衝突時,社會企業又該怎麼辦?

勞委會職訓局前年底已成立「社會經濟推動辦公室」,整合跨部會資源,補助有心發展社會企業的單位, 所有NGO、NPO都適合轉型為社會企業嗎?有些什麼限制,又該如何排除困難?

寒冬送暖,尋找改變世界新力量!週四晚間八點NGO觀點,活力台灣,公益團體有泉源!

沒有留言:

每週節目即時動態

徵求NGO活動訊息:歡迎各位夥伴,若有任何NGO活動訊息,請與我們一同分享(E-mail:news50688@mail.pts.org.tw),共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