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5日 星期二

德國感動我的地方

勵馨基金會執行長 紀惠容

前些日子有幸到德國參訪,從耳聞到親自踏上他們的土地,訪談之間,讓我對德國充滿了敬意。

德國是一個深具反省力的地方

德國戰後迅速崛起,成為一個很現代的國家,但他們卻也有沉重歷史的記憶,從納粹毒害猶太人,到柏林的東西隔絕數十年,讓他們很沉重。

德國並非一開始就有很深沉的反省,在50到60年代一直是迴避與沉默的。直到1969年有了一個極大的轉折,當時德國聯邦總理,也是當時社民黨主席伯蘭特,代表德國到波蘭簽訂和平友好條約時,到了華沙的猶太人紀念碑前,他下跪謝罪,成為舉世聞名的謝罪舉動,同時改變了世界與論對德國的看法。我在柏林看到了這張歷史照片,很震撼,這是需要何等的勇氣與智慧。

事實上,在1970年代,德國的青年人也是一股很重要的反省力量。他們質問他們的長輩,為什麼在二次大戰時希特勒屠殺600萬猶太人,大舉侵略其他國家時不發一語? 導致後來他們要承受世人指責德國人屠殺猶太人的罪名。

德國青年人很快地省思:「我們絕對不可以讓我們的後代質問我們為什麼你們當時靜默,不反對經濟發展對於環境的破壞與污染,以致我們這一代沒有一個可以生存的環境?」於是他們發起綠黨,發誓要維護環境,使下一代有一個可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經過30年努力,德國有了今日綠色產品、綠色經濟的成就,也因為德國青年人的反省,使世界對他們沒有那麼仇恨與戒心,讓他們可以重新站起來,在歐洲政經扮演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

直到今日,我們仍可見柏林有多處散落的猶太紀念碑或據點,也看到綠黨競選的廣告。事實上,德國經過漫長的省思,也逐漸把從這樣的罪惡感慢慢解放出來,對於的歷史記憶的疑惑與不幸遭遇,終結在罪惡的納粹統治。

反觀日本侵略亞洲,加害婦女當慰安婦,從不道歉,甚至朔造他們是受害國形象,日本雖貴為經濟大國,卻無法讓亞洲人信任,又談何進步?

台灣也有沉重的歷史記憶,從白色恐怖到228事件,造成台灣很大的裂痕,我們如何找到和解的正義,正考驗青年人與國人的智慧。

綠能發展投資之借鏡

事實上自日本福島核災之後,德國有更深入的反省,人民不希望發展核能的期望越來越大,關廠的呼聲更甚於過去。理性思考,法國在邊境的核能廠如此活躍,德國不發展豈能阻止法國的發展?更何況德國自己也很難算出到底2020之能源需求量有多大,原本不認同的政黨是可發揮另一股阻擋的力量,但因為人民的壓力太大了,也成為德國開發其他能源的力量。也因此,他們訂下了2022年關閉所有核能廠的重大決定,成為走在全世界的前面的國家。

德國現有17座核能電廠,除8座已暫停運轉之老舊反應爐將不再運轉外,其中6座將運轉至2021年,另3座運轉至2022年。同時,德國將全力發展可供商轉且安全可靠之替代新能源,並以2020年德國再生能源比例由現今17%提高至35%為目標。

儘管放棄核電將預計使電費上揚20%,但德國前環保局長Trittin,認為,核能產生的放射性污染料將使總體成本比綠能更為昂貴。

當然,德國政府積極鼓的綠能發展,11年前立法通過實施「再生能源案」(EEG),不但提供業界補貼,並且鼓勵民間住宅裝置太陽能電力系統。

德國一向居再生能源龍頭地位,現今之德國光電產業即有超過十萬名工作者,此數目已超越美國鋼鐵製造業所僱用的員工數。德國擁有全球頂尖之太陽能產業群,整體價值鏈皆藉此得以強力支撐。

全球有超過半數之變頻器產自德國,全歐洲更有75%的太陽能電池、模組及各類零件亦皆德國製造。德國不單是歐洲其它光電市場的製造平台,也是不可或缺的高品質系統─諸如太陽能安裝系統、模組零件或太陽能玻璃等之零件供應商。

2010年,德國的太陽能裝機容量已達7.4億瓦(GWp),此創紀錄之國內需求量即為促進德國綠能產業發展的主動力;加以德國政府對光電產業的大力支持,必將大大增加如智慧家宅與智慧電網(smart homes and grids)等需求,以及能源儲存、能源管理與降低能源消耗技術之新興產業承包、融資等方面的投資機會。

我參觀了其國會大廈、柏林車站,這都是依照德國最新的綠建築規範設計的建築,也是德國政府綠能發展和節約能源的重要示範之一。柏林車站為全柏林最大的太陽能光電板應用建築,無論建築結構、電力供應與空調設施等,都合乎國際綠能標準。據了解,德國將逐步把境內超過5000個的車站,先從小車站開始,改造為100%再生能源電力自給自足的綠能車站。這種大規模的公共設施綠能化,定可帶動德國的綠能產業蓬勃發展,

台灣與德國在核能發電的比例也相當接近,皆佔總電量的兩成左右。而德國在宣佈非核家園之前,早就已經積極發展再生能源和節能科技,這是缺一不可。從德國的例子可以看出,不論是非核還是再生能源政策,關鍵在於政治決策者將政策付諸行動的決心和遠見,德國經驗對台灣非常重要且極具參考價值。

沒有留言:

每週節目即時動態

徵求NGO活動訊息:歡迎各位夥伴,若有任何NGO活動訊息,請與我們一同分享(E-mail:news50688@mail.pts.org.tw),共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