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6日 星期四

非政府組織與政府的關係: 競爭或合作?

勵馨基金會 執行長 紀惠容

要談非政府組織與政府的關係,先談非政府組織與政治的關係,台灣的非政府組織很不習慣與政治打交道,也不知道身段如何擺?因為台灣是一個政治極端敏感的地方。

只要稍微關心議題倡議的非政府組織,大概就會被貼上標籤或顏色,所以就有非政府組織碰到政治議題就沉默,或採取所謂的『彩虹旗』政策,也就是多元策略,為的是不要讓人辨認或貼上組織的顏色。

這幾年台灣的非政府組織有稍微成熟一點,在選舉時期會要求候選人表態或檢視證見,甚至少數也有勇敢推薦某候選人,就如最近社福團體或婦女團體為了讓自己關心的議題能在立院被推動,紛紛推薦不分區立委候選人。這中間就很有趣,大部分的團體,若有來要求聯署的候選人,大部分會採取都推薦,如全部押寶,總有中獎,也有的心態是不想選擇,以免得罪人。

其實,非政府組織若夠成熟,就應該如瑞典的非政府組織,會在選舉時慎重推薦某政黨或候選人,同時在該黨或候選人當選後,也持續負責任監督,若有不當,即應發表譴責或要求改進,甚至發起罷免等動作,這才是負責任的推薦、成熟的非政府組織。

至於台灣非政府組織與政府的關係也很有趣也很複雜。記得台灣第一次輪替時,民進黨開始邀請民間團體成為各政策委員會的委員,當時大家都在學習,包括民進黨從在野到在朝,民間團體從體制外到體制內參與,這樣的角色扮演,也摸索、混亂了好一段時間。

有人就說,當時是非政府組織的黑暗期,因為過去是和在野的民進黨有如『朋友』一起打拼,突然他成了在朝者,非政府組織一時不知如何擺姿態,是敵是友?或是競爭者、合作者?無法拿捏,而進入體制內的倡議,如成為無給職的委員,非政府組織還真搞不清楚其權力結構,初期說有發揮影響力,恐怕還言過其實。

至於民進黨成為執政黨千頭萬緒,非政府組織的議題似已漸漸遠離它的核心思考,非政府組織不管在環保、福利、原住民___等議題,都有感覺民進黨逐漸向企業傾斜,背離其理想,但此時的非整府組織似乎已自我弱化或被弱化其政治影響力,紛紛進入社區經營,倡議則不再如一黨獨大時期的大動員或激烈,我認為這是非政府組織的一個沉潛、省思時期,未必是弱化現象。

以上所提聚焦在倡議,至於服務事項,非政府組織與政府則有較多的合作,近年來有發展多種合作模式,如公辦民營、委託、補助等,但若檢視其關係,我必須坦言是不健康的。

政府常以老大心態,認為出錢是老大,視此種關係為雇傭關係或防弊心態,就會衍生許多衝突與緊張,如核銷如防小偷般的繁複,從未解決。而非政府組織的『大天使』心態也是不健康,尤其是社福團體,顧全案主權益,忍氣吞聲的被剝削,明明是不合理的委託案,也勉為其難的接受,其實這是無法顧全服務品質的。

最近政府因為有社會局的社工過勞死,擬提升政府編制下的社工待遇,但隻字未提委託民方案是否要也要提升經費。再舉一例,保護性社工若在政府編制下是有加級防身器等措施,但委託民間的則不一定有此編列。這也難怪民間團體在網路吐怨氣說『別人的孩子死不了』。

至於在服務上非政府組織與政府是否有競爭關係,坦言說是較少的,非政府組織
目前還處於合作與競爭的拉鋸戰中。我認為,在法令尚未鬆綁之前,非政府組織是無法走進競爭關係,尤其是勸募法、補助辦法等繁縟條文,已把非政府組織的活力扼殺一半。

非政府對政府的關係應該是監督、合作、競爭等複合體。要健康關係,政府首先要有體認,非政府組織不是麻煩製造者,他應該是一個夥伴關係,能與政府一起面對、解決會問題,共創價值的夥伴。

沒有留言:

每週節目即時動態

徵求NGO活動訊息:歡迎各位夥伴,若有任何NGO活動訊息,請與我們一同分享(E-mail:news50688@mail.pts.org.tw),共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