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6日 星期三

7分鐘增癌症病患1人! 揪出健康殺手!



首播 5月29日(六) 晚19:00
重播 5月30日(日) 早10:00


與談人
生機飲食專家 陳月卿
陽明大學藥理學所教授 潘懷宗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 賴基銘



聞癌色變!衛生署癌症報告指出,惡性腫瘤連續27年盤踞十大死因榜首,每七分鐘就新增一名病患,平均每十三分鐘就有一人死於癌症,如此高數字令人膽戰心驚。究竟什麼原因讓癌症在台灣如毒蠍般噬人健康?



飲食的精緻化與西化使高纖食物攝取量減少,高油多脂重鹹重甜食品增加,致使大腸直腸癌、乳癌及其他癌症發生率逐年提高。到底甚麼能吃?甚麼不能吃?搞得人人自危。



癌症基金會提供癌友復健求生之道,告訴大家不必恐慌,其實很多人因為罹病改變了生活與飲食習慣,大大提高了很多癌症的存活率!一名罹患肺腺癌四期的癌友,當初醫師判定她只能活四個月到一年,結果今年已經是第五年了,她認為賺到了,慨然與大家分享她的求生養生之道,最基本的就是每天鳳梨蘋果奇異果打汁,連渣子一起吃,改變了體質,從此癌細胞難以增生。從事生機研究逾二十年的林碧霞教消費者怎樣識別生活周遭有毒與無毒的食品,她建議買菜最好連根買,炒熟的青菜別隔夜…





為了抗癌防癌,天天五蔬果、保健食品、生機飲食一時之間大為盛行,但美國一項最新報告卻說,一天五蔬果的防癌率只有2.5%,效果不大,果真的如此嗎?遠離癌症有秘訣,本週六晚間七點公視十三頻道NGO觀點,生機專家陳月卿教你如何運用進食以及烹調小技巧,輕鬆達到健康防癌的目的。





2010年5月22日 星期六

心路遲緩兒檢測網站



在台灣,零到六歲的發展遲緩兒,發現通報率僅1.2%,因為有的家長父母工作過於忙碌,忽略了孩子的發展問題。定期監測孩子的發展是否跟得上同年齡的小孩,非常重要。透過全新改版的「心路幼兒發展網站(http://baby.syinlu.org.tw)」提供幼兒成長發展檢測的各項資訊,把握治療黃金期,讓孩子健康快樂長大!

2010年5月21日 星期五

當餐桌不見了..電視佐飯!引癌上身?!

首播 5月22日(六) 晚19:00
重播 5月23日(日) 早10:00


與談人
愛你一輩子守護團執行長 蕭慧英
中研院社科所研究員 楊文山
台灣營養學會理事長 王進崑



義大利美食聞名於世,你知道為什麼嗎?幾乎沒有例外的,每個有名的主廚背後都有一個手藝高明的媽媽!再遠的家人周末一定要回家一起吃餐飯,邊吃邊討論,吃上兩三個小時也不稀奇。就在這樣美好的家庭餐桌氛圍裡,從小學會對食物的感情和做菜吃飯的態度!

台灣癌症基金會調查,要怎樣讓孩子吃得健康,忙碌的父母知道卻做不到,50%%把高油脂重口味的食品給孩子當正餐,42%的兒童以市售果汁替代蔬果、白開水,也有60%的爸媽自己就是這樣。孩子跟著父母亂吃一通當小老外,不知不覺種下日後罹癌的惡果,其實責任都在父母!




台灣民眾一週至少有五天、每天至少有一餐外食的外食族高達七成九。有多少人家已經不用餐桌?餐桌挪作他用?或者根本沒有餐桌?每天就一個人啃便當,即使全家聚在一起,很多人也都是吃飯配電視,親子交流時間少之又少,有六成以上孩子不和父母談心事,寧願和陌生網友交談。



哈佛大學研究,常和家人吃飯的孩子成績比較好、學會分享和尊重他人、吃得更健康,降低青少年喝酒抽菸吸毒的機率。本週六晚間七點公視十三頻道NGO觀點,提醒你:當餐桌不見了,小心引癌上身!

2010年5月20日 星期四

了解社交語言障礙孩子 放開心胸善意對待



電影「一閃一閃亮晶晶」,紀錄四個有社交語言等障礙的孩子,他們和一般孩童一樣聰明可愛,也需要大家放開心胸,去了解他們,進而善意對待他們。
(畫面提供:心路基金會)

2010年5月19日 星期三

NGO觀點入圍"2010年扶輪公益新聞金輪獎"主持人獎

主持人紀惠容曾任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理事長,現職為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獲得政府機關重視,擔任內政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內政部兒童及少年福利促進委員會委員等重要職務。

紀惠容長年關注兒少、青少女議題不遺餘力,台灣師範大學畢業後投入新聞工作七年,主跑社福線,再赴美進修,取得美國音樂碩士學位。返台後進入勵馨基金會推動反雛妓運動,動員一萬五千人到華西街遊行,促成立法院於1995年通過「兒童與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




「休學!棄學?人生負債逆轉勝」
主要討論弱勢青少年中輟後就業的問題,尤其當時全球正面臨金融海嘯的衝突,台灣無法倖免於難,失業率飆升,青少年就業情況不佳,中輟者更是雪上加霜,但探究其主因,主要和經濟因素相關,找不到工作,吃不飽飯,甚至念不起書,是全球金融海嘯下衍生的問題。而這群太早投入職場的年輕勞動力,或許能暫時免除挨餓受陳,解決一家生計,但也可能這麼一生勞動打工。

本集參與者包括的台少盟秘書長葉大華、基督教勵友中心督導陳亭伊、龍眼林福利協會廖振益及育達商職進修學校主任顧功銘,四人皆長期投注青少年發展議題的專家。主持人紀惠容發揮其對議題的了解,與四位來賓進行深入淺出的交流,並善用製作單位精心製作的「雞排攤中輟少年求生記」及「更生團契牧師獨輪車訓練修正中輟少年偏差行為」的新聞帶,引導他們就實際的輔導過程進行分享。



「弒父!殺母!這款孩子?!誰之過?」,則是討論近年來接連發生子女弒親,節目中邀請台灣高等法院法官謝靜慧(前士林地方法院兒少及家事庭長)、教誨師徐乃義、資深社會記者林朝鑫及警察大學犯罪防治所副教授謝文彥,四人皆是一時之選,就實際處理的個案進行輔導歷程的分享,並就大環境的劇烈變遷、養兒防老觀念的式微等因素,進行熱烈討論。

主持人特別從「這款父母」及「這款兒女」的雙向角度,探究新新人類到底怎麼回事?孩子為何選擇如此激烈手段逆倫弒父?真有如此天大的怨恨,要以弒父來終結家暴的命運?為何兒女這麼冷血?嚴厲教導竟讓孩子怨恨這麼深?孩子能打能罵嗎?仇恨父母的種子怎樣種下?怎樣料到子女如此對待?

本集有意義之處,並非在於討論這些青少年弒親心狠手辣的手段,而是在找尋事件背後的教育性,其中,像去年九月發生的苗栗17歲少年,不滿父親長期打罵又不給零用錢,和同學分持鋁棒、西瓜刀,趁父熟睡時砍殺。事後,重傷的父親從鬼門關走一回,卻仍選擇原諒,讓兒子獲得法院裁定感化教育,而父子如何再度面對相處,就是討論的重點。

2010年5月18日 星期二

NGO觀點入圍"2010年扶輪公益新聞金輪獎"採訪報導獎



「有話好說─NGO觀點」節目本於對社福議題的關注,與扶輪社3520地區多次討論,決定製作活動預告呼籲各界人士參與體驗,並於活動當天前往採訪記錄,並製作新聞帶報導,回顧這起重要的活動。

生活中,因為法令不周或是規劃不當,讓公共空間處處隱藏著危險,也阻礙了殘障朋友行動的權利。國際扶輪社推廣無障礙空間的重要,讓參與者化身成身障者,從摸索中親身體驗感同身受,非常有意義。

活動當天,製作團隊成員陳佳鑫及邱俐穎採訪攝影,全程詳實紀錄整個活動,體驗營分成視覺障礙、肢體障礙及聽覺障礙三個部分。除了扶輪社友及熱心人士攜家帶眷一起來體驗外,連遠在泰國的社友也熱情參與,讓活動更顯意義非凡,體認到推廣無障礙空間的重要性。

矇上眼睛或是綁住雙手後,一些平常很簡單的動作,都顯得相當困難,透過障礙體驗營,參與者親身感受殘障朋友生活上的困難,發自內心去幫助他們,讓這次活動更有意義。

每週節目即時動態

徵求NGO活動訊息:歡迎各位夥伴,若有任何NGO活動訊息,請與我們一同分享(E-mail:news50688@mail.pts.org.tw),共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