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8日 星期五

南投集集 台灣的諾亞方舟



台灣的動植物種類非常豐富,小小彈丸之地卻佔全球2%,其中四分之一是特有種。當國光石化爭議不休,台灣物種代表的盎然生命力反而被忽略了。廣告過後,NGO觀點帶您到南投特生中心,一起看看這些就在我們周遭的自然資源。

2010年10月6日 星期三

超級細菌追追追! 健康最後防線在哪?



首播 10月9日(六) 晚19:00
重播 10月10日(日) 早10:00


與談人
疾管局局長 張峰義
成大醫院副院長 蘇益仁
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 何美鄉
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秘書長 王任賢



全球二十國230例感染超級細菌,其中6人死亡,鄰近香港、新加坡相繼遭入侵,台灣也出現首例!有人稱NDM-1超級細菌是末日細菌,將引爆全球大流行且無藥可治,真有這麼恐怖?

國內首例NDM-1廬山真面目現形!首位帶原者如今在衛生署允許下,以無症狀帶菌出院。SARS陰霾揮之不去讓部分民眾緊張不已,究竟這是否會造成社區感染?有學者質疑NDM-1抗藥性基因若經由腸道排泄物轉移給本土細菌,將更難防範,公衛出現大危機?



然而疾管局強調,NDM-1超級細菌腸道菌感染症,主要是透過手術或傷口處理等侵入性醫療處置所帶來的伺機性感染,醫院才是超級細菌的大本營。那麼就醫有何風險?超級細菌帶原者平常並不會發病,病菌就藏在腸道之中,平常則該採取怎樣的措施來增強自身抵抗力?為什麼抗生素殺不死、沒得救?但又為什麼不用抗生素才能對抗超級病菌?



人類永遠趕不上變種病菌,過去台灣也曾發現對特定的抗生素產生抗藥性的超級細菌,社區已有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盤尼西林抗藥性肺炎鏈球菌,導致感染者對第一線抗生素無效,這些又會對民眾健康有什麼威脅?生活上還有哪些超級細菌?



最新研究發現,人類腸道實際上就是一個動物園,裡面有各種不同類型的細菌,超過四百多種,數量更是以百兆計,其中有些是益菌有些是壞菌,而台灣人比日本人的壞菌多出百倍,無疑是癌症等疾病的重大隱憂!

本週六晚間七點公視十三頻道NGO觀點,超級細菌追追追!和我們一起尋找健康最後防線!

2010年10月5日 星期二

2010女性影展



玩酷影像,搖滾女孩,2010女性影展,來自22個國家、68部精選好片,熱鬧登場,透過國、內外導演的視角,帶您一窺女性意識全豹。今年主題有屬於所謂的女生異想、酷兒專題、玩酷派對、台灣女流、新銳女流等,探討女性身體,發現青春的味道,讓您的思維視角更豐富。

2010年10月4日 星期一

當兩個媽咪的愛不再是秘密

勵馨基金會執行長 紀惠容

收出養會是一個祕密嗎?

過去台灣因為貧窮,有童養媳制度,許多貧窮的小孩在很小的時候,就『出養』到有錢人家當童養媳,先從作家事幫傭開始,到照顧她未來的小丈夫,等他長大再真正出嫁,所以它不會是秘密。

可是曾幾何時,台灣越富裕,收出養竟然轉為秘密,甚至還有是私下秘密『交易』的收出養模式。


在收養這一方,許多無法生育、不孕的夫婦,尤其是女人,因為背負太多來自家族傳宗接代的壓力,深怕被恥笑為不會生蛋的母雞,不是被迫接納小老婆,就是四處打探秘密收養,而讓販嬰集團有了生存空間。即便沒有買賣嬰兒,在台灣大部分私下收養的家庭也不願張揚,更遑論告訴孩子其身世背景。孩子的出生權就這樣變成一個永遠的秘密,深藏大海。

而在出養這一方面,大部分已非貧窮家庭因素,而是更多青少女因懷孕無力扶養孩子,而選擇出養。這些青少女大多背負社會羞辱,強忍眼淚,秘密把孩子出養了,這也可能成為她一輩子的秘密。

在勵馨基金會網路徵文『幫ㄊㄚ說ㄊㄚ的故事』中,有曾經歷懷孕的少女表示 :『不管選擇出養或中止懷孕,就像從自己身上挖去的一塊肉,它是生命中永遠的一個黑洞,不可說的秘密。』

根據國際的統計,多數國家的青少女懷孕可發現其共同點,是其社會經常把性與生殖認為是「私議題」,由男性掌握女性在性與身體的決定權,婚姻、家庭就成了延續此權控的重要機制,也因此青少女無法享有完整的性與生殖權利,一旦青少女懷孕就成為見不得人的事情,即便決定把孩子出養也成為不可承受之重。

其實,越是民主化、性別平等的社會,收出養比較不會成為一個秘密,也不是一個壓力。它鼓勵公開、透明的收出養機制,並以小孩的人權為最優先考量。在孩子在董事、學齡後,會鼓勵收養家庭告知孩子的身世,孩子慢慢會知道他同時擁有兩個媽咪的愛,或說擁有收出養雙方的愛,無形中釋放了收出養雙方沉重的保密壓力。

勵馨基金會勵馨所服務的青少女懷孕服務方案,每年約生下50-60個寶寶,一半的少女選擇出養,一半選擇留養,出養媽媽透過勵馨的協助,讓她的baby找到另一個家,也圓了收養媽媽的夢,兩個媽咪的愛在此方案展露無遺,這就是台灣社會的進步。

2010年10月3日 星期日

我們需要人性的司法審理系統

勵馨基金會執行長 紀惠容

最近法院一連串的受性侵兒之判決,引起社會與論嘩然,認為法官已悖離社會正義。我們必須檢視這是個別法官的問題?還是系統性問題?我認為這是系統問題。

根據內政部的統計,2009年受性侵兒童已增為四千六百件,不包括隱匿未報的事件,檯面上的數據平均起來,每天有十多名未成年人遭到性侵,令人驚心,若再比較進入法院審理的案子,1101件,其中只有七件被判五年以上,其他不是無罪就是判最輕的三年,民眾恐怕不知道被揭露的幾件案件,只是冰山的一角而已。其中應該也有數百件的判決書是寫『未違反女童意義』,民眾撻伐司法官腦袋活在恐龍時代、欠缺性別意識是不無道理的。


雖然司法院極力為法官辯護,認為這是法條的問題,極力想辦法放出訊息要修法,最後還由最高法官做出解釋令,性侵七歲以下孩童,均應依加重強制性交的重罪判刑,雖然這比修法快多了,但是沒有真正解決民眾的內心真正的渴望。民間團體一再說的法官淘汰制、專家證人制度司法院沒有任何回應。又這樣的解釋令,民間團體就要請問那性侵八歲、九歲___的加害人呢?是否就可以輕放呢?

其實,這被揭露的冰山一角不是法條的問題,它應該是司法院的系統問題。若檢視目前的法官養成與法院審理系統,即可得知整個法院審理系統,讓許多年輕無生命經歷的法官獨自承擔審理大任,而他們的養成系統,讓法官拘泥法條、咬文嚼字,此種毫無生生命經歷、不食人間煙火或說孤立的自由心證認知審理系統,當然與庶民百姓的經驗法則產生嚴重落差。

國人向來很尊重司法系統,認為他們是獨立審判,不應介入,卻也讓他們自以為是。法官的養成系統是欠缺跨領域的了解與學習,而且,台灣的法官不是甄選制,而是考試制度,許多法官是大學、研究學畢業還未有工作資歷、即考上司法官,試問他們如何面對錯綜複雜的案例?當然只有咬文爵字了,更何況沒有人可以甚麼專業都懂?

民間團體向來要求的專家證人制度,它可幫助法官面對他所不了解的領域,然而,專家證人從未成為制度,只是偶而有一、二位法官願意找專家證人,大都的法官都認為不需要,甚至有些法官會說找不到專家證人,或質疑誰可以成為專家證人,我們認為這都藉口,因為只要建立制度,專家證人就會被培植,而且以制度的保障,專家證人當然願意挺身而出。

另外,我們也認為若可以,台灣可以仿效日本的司法院系統,建立『公民參審制度』,台灣、日本都沒有歐美司法系統裏所謂的陪審團,但日本在這幾年也突破限制,建立起公民參審制度,讓法官不必獨自承擔審理重責。我認為,以現在台灣民智已開,民主素養,正常公民足以勝任參審員工作,如此法官才能擔任一個公正的角色,免去現在法官可能變成原告,也可能偏袒被告,這都不是公正的審判。

最後,期待25日白玫瑰運動,司法院能真心頃聽,民眾要的是人性的司法審理系統。

2010年10月2日 星期六

少子化、老年化的台灣,婦女處境有得拚

勵馨基金會執行長 紀惠容

台灣出生率全球最低,人口老化速度卻又快又猛!這將為台灣女人帶來甚麼樣的命運?

根據內政部統計,目前台灣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約244萬,占總人口10.6%,平均每7個青壯年扶養一位老年人,又經建會推估,至115年老年人口將提升至20%,成為超高齡社會,屆時將變成每3.3個青壯年扶養一位老人,很快地,到140年將快速提升為37%,超前北歐福利國高齡人口率的20%,甚至是鄰國的日本,變成嚴重老化的國家。

人口結構孩子越來越少,老人卻越來越多,這意味著台灣未來的社會生產、消費動能將快速萎縮,社會力也將跟著削減,而失能人口的長照、醫療的需求負擔卻又變得無比巨大,唯一有生產力的青壯年能否揹得起這沉重未來?

我們可預測,政府若不大刀闊斧建立起平價、公共化的照護系統,在仍充滿性別不平等的台灣,這沉重的未來將更直接壓在婦女身上,而且迫使女人進入照護的惡性循懷中。

根據統計,台灣家庭老老少少的照護、家事勞動等責任,八成是落在所謂的『母親』、『太太』、『媳婦』、『女兒』等角色的身上。家庭照顧者協會指出,目前台灣5成以上的家庭照顧者是超過50歲的女性,平均照顧時間長達10年,其中,46%缺乏親友協助,它很容易形成女性照顧者的『代間循環』,在年長女性照顧者倒下之後,年輕女性即接手照顧。台灣女人如此多胼的傳統宿命,是否將隨著台灣的老化變得更悲慘?

也許有人會說,台灣的女性地位不是亞洲數一數二的嗎?台灣有五成的女性是職業婦女啊,但請看看事實,女性的薪資卻只有男性的八成,而且已婚女性有三成因為家庭須離開職場,能夠成功重回職場的,只有四成。為何在職場上女性承受比男性低兩成的薪水,這就是婦女團體不斷說的『家庭風險折價(discount)』,因為女性可能要照顧家中的老幼病殘,而無法專心工作、請假,甚至離職,有些企業甚至就把這樣的用人成本算在女性身上,不願意負與男性同樣的薪資,畢竟男性可以為公司打拼,比較沒有所謂的『家庭風險』。

在就業市場相對低薪之下,女性很容易成為家庭選擇照顧者的首要目標,並淪為無給的照顧者,女人的命運就不只照護的『代間循環』者,還成為市場競爭下的『無薪、低薪循環』者。

其實,長期照護是一項非常辛苦又專業的工作。它需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全天24小時不眠不休的工作,這樣的照顧工作或許是數個月、數年,甚或長達數十年之久,包括餵食(藥)、洗澡、翻身、拍背、復健、處理疼痛、搬運病人、就醫、情緒發洩與緊急狀況的處理等大量的體力負擔。它需要國家介入,不應該由家庭或女人獨自承擔。

遺憾的是,政府在長期照顧系統發展上長期缺席,當國家袖手,人民只能痛苦承擔,並被迫在市場上尋找廉價,可負擔的替代服務。人民最常購買的「照顧替代服務商品」,包括未立案安養中心、外籍看護工,甚至是『娶個』外籍配偶回家照顧老小。政府自1992年開放外勞以來,台灣依賴外籍看護工的畸形長照系統再也回不了頭,這也成為政府怠惰、不大刀闊斧發展長照系統的最大藉口。

這些廉價的『照護替代服務』不管是外籍配偶或外籍看護工,不都是女性?難道女人要落入『女人為難女人』的惡性循環中嗎?這也難怪台灣大學政治系副教授黃長玲毫不客氣的批評指出,這個後果就是讓女人繼續與女人為敵,讓老年女性與中生代女性為敵,讓女性雇主與24小時服務的女性看護為敵。當照顧工作不斷強調女人的愛心時,其實是政府壓迫女性、要求女性自我犧牲的藉口。

雖然政府計畫推動長照保險,但是民間社福團體認為,長照保險最重要的不是收費,而是讓人民可以在地老化的照護服務系統。目前國內長照服務環境不管是居家照護服務,或是社區型的日間托老服務都嚴重不足。走出台北市幾乎很難找到合格、平價的這些服務,當人民繳了保費卻買不到服務,豈不質疑政府?

除了在地化的老人照護系統,政府還應積極發展社區型、平價的托育照護系統。現代社會,女性也要發展職業生涯,在家庭與工作兩頭燒中,女人需要的不是津貼,而是貼心、平價、高品質的社區托育照護系統。當台灣已嚴重面臨全球最低生育率挑戰,政府若還以津貼鼓勵生育,或說『孩子是傳家寶』的口號,女人的子宮還是會繼續罷工抗議的。

面對台灣的人口結構劇烈變動,急速的少子化、老年化中,我們需要的是有性別思考的公共化、國家化、平價化、優質化的照護系統,政府若不作為,女人處境或地位將難以翻身,也難逃女人為難女人的惡性循環中。

另外,在持續少子化、老年化的台灣,還得面臨一個危機,就是社會力、經濟力快速滑落。21世紀政府最有效的經濟投資應在哪裡?聯合國、美國經濟學人雜誌均指出,21世紀投資婦女就業是聰明經濟學:因為婦女就業後,皆會幫助其家人及孩子,效益倍增,在勵馨基金會的服務經驗中也發現,協助弱勢婦女就業,讓弱勢婦女從社會福利依賴、負產值的人口中,成為有生產力、可以養家活口,有尊嚴正產值人口,就是最划算的社福方案。

每週節目即時動態

徵求NGO活動訊息:歡迎各位夥伴,若有任何NGO活動訊息,請與我們一同分享(E-mail:news50688@mail.pts.org.tw),共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