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播 5月22日(四) 晚20:00
與談人:
國家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曾世杰
台灣大學數學系教授 張鎮華
台北市中山女高國文老師 段心儀
十二年國教上路,第一屆國中教育會考上周六登場,全台有27萬名考生應試。因為是第一屆會考,沒有所謂的考古題,讓很多考生、家長無所適從,甚至陷入焦慮。會考之後,成績該如何公布,各地方不同調、家長與官員角力,顯見家長和學生重視現在「如何入學」,遠超過將來「如何學」。
十二年國教的目標是「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才揚性、終身學習」。現有課程如何銜接,未來課程如何設計,是成敗關鍵之一。國家教育研究院研擬的十二年國教課程總綱,打算調降高中部分科目的必修學分,引發各界反彈聲浪。成大理學院長柯文峰發動連署,反對減少數學必修學分;詩人余光中、搶救國文聯盟也痛批,調降國語文必修時數,會讓學生語文能力更低落。為何國、英、數這三科必修學分減少,會引起這麼的爭議?為何有人批評批,不減少必修科目,卻降低必修時數,是陷入「科科等值」的迷思?
國教院強調,國、英、數三科最低修習學分數不變,只是減少必修、增加選修,兼顧基礎學習和適性學習的需要。同時能讓學校彈性設計課程,各自發展學校特色。立意雖好,但如何做才能落實?配套在哪裡?目前教室數量、設備、經費都足夠嗎?選修課的師資在那裡?老師需要在職進修嗎?
無論什麼升學制度,國文、英文、數學都是基礎科目,更是國民素質的核心指標。和其他國家比,台灣學生在這三方面的能力如何? 2012年PISA測驗,台灣數學成績排第四成績亮眼,但受測學生中,37.2%台灣學生數學測驗達高標,但卻也有12.8%的學生落在低標區。低標區學生比例,和上海3.8%、新加坡8.3%、香港8.5%、韓國9.1%一比,明顯偏高。教育資源不公對弱勢學生不利,學習成就M型化早已出現,未來再開放大量選修,會造成優勢族群和弱勢族群之間更大的鴻溝嗎?如此一來豈不是背離12年國教均衡教育資源、追求公平正義的目標嗎?
「成就每一個孩子」是大家對十二年國教的期許,但如何統整、取捨不同的手段呢?週四晚間八點NGO觀點,看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的爭議與迷惘!
9 則留言:
沒有點出真正的問題!
真正問題有二:
1. 教學有問題!
2. 總學習時數太多又雜!
所以數學科或國文科領域的人認為時數太少,應該回頭檢討自己領域的教學問題!
但總體時數太多,則是教育部應該負全責!
最後,到底哪一科需要多少時數?要教什麼內容?我們的學者或研究機構似乎沒有任何論述,導致時數的多寡成為眾領域搶食的對象,真是可悲可嘆!
拿臺灣低標區學生比例和上海、新加坡及香港比,如同拿蘋果跟橘子比,上海、新加坡及香港是城市,要比該拿大台北的學生去比
記者及編輯邏輯思考水平不夠啊!
改來改去
教育部還是很不務實在看問題
流行看pisa的成果
就培養pisa要考的項目
讓國家的成績好一點
十二年國教就是這樣增加一堆項目
讓大家搞操煩
當考試繼續領導教學
社會文化對職業認同還是有所貴賤
把教育當作工業化流程
(教學成果是生產線上的要統一測試)
或是科學實驗(變數變了,結果就會變)
以上這些思維不變
怎麼改都只是空談
事實上我覺得副院長講得非常對,大方向是對了,我們就必須往這個方向去實行,所謂的經費、師資、設備這些外在都屬於硬體部分,軟體update了,硬體也必須與時俱進,你有看過哪家電腦公司會只因為電腦太差就不研發更有效能的軟體?硬體是最好處理的部分。多了1.5倍的課程,更精緻化的教學,也可以解決目前教師人力派遣和過剩的問題,在基礎能力的前提下,學生也能因此更有機會多選擇跟自己有關或較喜愛的科目,與其浪費時間在數學或國文課上睡覺,不如把這時間拿去做對他們/或他們認為自己更有意義的事情。
經費15E?花博、世運、跨年煙火...隨便一個建設拿出來都好多錢了,我相信只要願意做,這錢不會是問題(重點願不願意把錢投資在教育上?)
I read a lot more here, Please do keep up the excellent job you've done... MM
Nice post. It’s always interesting to read articles here. you really great... MM
Look forward to seeking more of this fantastic post. Thanks for this!... MM
You are among the top writers of this generation. Great article. keep it up!... MM
Can’t wait to see your post soon. Good Luck for the upcoming update... MM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