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播 5月22日(四) 晚20:00
與談人:
國家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曾世杰
台灣大學數學系教授 張鎮華
台北市中山女高國文老師 段心儀
十二年國教上路,第一屆國中教育會考上周六登場,全台有27萬名考生應試。因為是第一屆會考,沒有所謂的考古題,讓很多考生、家長無所適從,甚至陷入焦慮。會考之後,成績該如何公布,各地方不同調、家長與官員角力,顯見家長和學生重視現在「如何入學」,遠超過將來「如何學」。
十二年國教的目標是「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才揚性、終身學習」。現有課程如何銜接,未來課程如何設計,是成敗關鍵之一。國家教育研究院研擬的十二年國教課程總綱,打算調降高中部分科目的必修學分,引發各界反彈聲浪。成大理學院長柯文峰發動連署,反對減少數學必修學分;詩人余光中、搶救國文聯盟也痛批,調降國語文必修時數,會讓學生語文能力更低落。為何國、英、數這三科必修學分減少,會引起這麼的爭議?為何有人批評批,不減少必修科目,卻降低必修時數,是陷入「科科等值」的迷思?
國教院強調,國、英、數三科最低修習學分數不變,只是減少必修、增加選修,兼顧基礎學習和適性學習的需要。同時能讓學校彈性設計課程,各自發展學校特色。立意雖好,但如何做才能落實?配套在哪裡?目前教室數量、設備、經費都足夠嗎?選修課的師資在那裡?老師需要在職進修嗎?
無論什麼升學制度,國文、英文、數學都是基礎科目,更是國民素質的核心指標。和其他國家比,台灣學生在這三方面的能力如何? 2012年PISA測驗,台灣數學成績排第四成績亮眼,但受測學生中,37.2%台灣學生數學測驗達高標,但卻也有12.8%的學生落在低標區。低標區學生比例,和上海3.8%、新加坡8.3%、香港8.5%、韓國9.1%一比,明顯偏高。教育資源不公對弱勢學生不利,學習成就M型化早已出現,未來再開放大量選修,會造成優勢族群和弱勢族群之間更大的鴻溝嗎?如此一來豈不是背離12年國教均衡教育資源、追求公平正義的目標嗎?
「成就每一個孩子」是大家對十二年國教的期許,但如何統整、取捨不同的手段呢?週四晚間八點NGO觀點,看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的爭議與迷惘!
4 則留言:
沒有點出真正的問題!
真正問題有二:
1. 教學有問題!
2. 總學習時數太多又雜!
所以數學科或國文科領域的人認為時數太少,應該回頭檢討自己領域的教學問題!
但總體時數太多,則是教育部應該負全責!
最後,到底哪一科需要多少時數?要教什麼內容?我們的學者或研究機構似乎沒有任何論述,導致時數的多寡成為眾領域搶食的對象,真是可悲可嘆!
拿臺灣低標區學生比例和上海、新加坡及香港比,如同拿蘋果跟橘子比,上海、新加坡及香港是城市,要比該拿大台北的學生去比
記者及編輯邏輯思考水平不夠啊!
改來改去
教育部還是很不務實在看問題
流行看pisa的成果
就培養pisa要考的項目
讓國家的成績好一點
十二年國教就是這樣增加一堆項目
讓大家搞操煩
當考試繼續領導教學
社會文化對職業認同還是有所貴賤
把教育當作工業化流程
(教學成果是生產線上的要統一測試)
或是科學實驗(變數變了,結果就會變)
以上這些思維不變
怎麼改都只是空談
事實上我覺得副院長講得非常對,大方向是對了,我們就必須往這個方向去實行,所謂的經費、師資、設備這些外在都屬於硬體部分,軟體update了,硬體也必須與時俱進,你有看過哪家電腦公司會只因為電腦太差就不研發更有效能的軟體?硬體是最好處理的部分。多了1.5倍的課程,更精緻化的教學,也可以解決目前教師人力派遣和過剩的問題,在基礎能力的前提下,學生也能因此更有機會多選擇跟自己有關或較喜愛的科目,與其浪費時間在數學或國文課上睡覺,不如把這時間拿去做對他們/或他們認為自己更有意義的事情。
經費15E?花博、世運、跨年煙火...隨便一個建設拿出來都好多錢了,我相信只要願意做,這錢不會是問題(重點願不願意把錢投資在教育上?)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