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9日 星期三

死刑存廢之爭 人權天秤難平?!



首播 1月10日(四) 晚20:00
重播 1月13日(日) 早05:00


與談人:
兩公約施行監督聯盟召集人 高涌誠
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廖福特
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許家馨
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董事長 李伯璋

台南市日前發生十歲男童遭割喉命案,兇嫌落網後竟稱,「殺一個人,不會被判死刑」,引發輿論一片嘩然,民間「判死」的聲浪再起,法務部順應民意,一口氣槍決了六位死刑犯。死刑存廢在國內一直存在爭議,前法務部長王清峰就因為主張廢除死刑而下台。現任法務部長曾勇夫上任後,三年內執行過三波死刑,有15名死刑犯被槍決。

死刑的存與廢,社會上各有堅持者,台灣該有什麼新思維來看待死刑呢?贊成死刑的人相信亂世用重典,重罪處極刑可以遏止犯罪、降低犯罪率;然而另一方卻認為執行死刑違反國際潮流,而且江國慶冤死案前車之鑑不遠,一旦發生誤判將難以挽救。伸張正義和普世人權該如何兼顧?若是廢除死刑,怎樣才算還給被害人家屬一個公道?如果說廢死可能會讓兇手肆無忌憚,但是人不能殺人,為何政府可以殺人?誰能給予國家剝奪罪犯生命權的權力?

19年前殺死女友入獄,3年前又當街槍殺黃姓女友的吳敏誠,一審被判無期徒刑,最高法院去年12月25日首度先例開辯論庭,讓被害人家屬首次站上最高法院法庭表述意見,這個案子將在1月10日宣判,最高法院捨棄以往的書面審理,讓死刑判決案在法庭上辯論,這是否代表人權司法又往前進了一步?能夠為台灣社會開啟了理性思辨的空間嗎?

司法審判兼顧程序正義和事實認定,一審、二審、三審,經常在死刑和無期徒刑之間反覆,生死之隔何以區別?2009年,台灣把《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與《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 國內法化,而且總統還在去年公布第一分國家人權報告,但是現在的司法體系和一般大眾對此理解不夠或接受度不高?

近期六名死刑犯槍決伏法,其中三名死囚願意捐贈器官,只有一人如願,許多醫院拒絕接受死刑犯的器官,是基於什麼理由呢?目前國內等待器官捐贈者約八千多人,死刑犯也是人,是否應該同等看待?死刑犯被槍決代表罪惡的結束,而捐贈器官是愛心的起頭,是否應該多給予互相尊重?

司法改革路漫漫,1月11日司法節前夕,和NGO觀點節目一同思辯,如果廢除死刑是台灣的終極目標,那該如何去理解罪與罰,人權和正義又該如何平衡?

5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這集從來賓到主持人 讓我覺得整集都導向廢死是對的 節目居然如此偏頗 我很失望 應該正反兩方要均衡一點 尤其是反廢死的來賓 都沒請到有能力辯論的 還有我看到有節目跑馬燈有打上什麼廢死是台灣終極目標,有沒有搞錯!台灣多數人都不希望廢死 這是少數人的想法 你們憑什麼代表所有的台灣人啊!
希望製作單位下次做這類議題 可以中立一點
正反方勢力能平衡一點。

Hamilton 提到...

樓上有沒有搞錯啊
這集的目的不是在說服要不要廢死
而是進一步解釋所謂"廢死"的見解

畢竟長期以來大眾對"廢死"的理解都來自偏頗的主流媒體
把許多不是廢死的主張加到廢死頭上去

何況反廢死已經是主流民意了
還要把所有媒體資源都分給反廢死嗎

匿名 提到...

同意樓上,一個好的節目不一定是要中立正反兩面併呈,
而是告訴大家更多不同的觀點以及不同的思考面向,
如果社會上都是存在一種主流論述,那麼不就太威權了。
而且也就成了一種意識形態,所以我也認為,要有不同的見解,不同的思考方式。
也許可以不接受,但是我們這個社會需要更多元的聲音。

匿名 提到...

呃...
哪裡的媒體說廢死是主流民意?
一直以來針對廢死的民調數據哩,贊成廢死的比例加總一直都不超過25%

CwG精采議題 讀書會 提到...

人類社會的許多習俗、法令、價值觀,皆依「道德」而定。
但許多道德卻是依據「人們對神和生命的謬誤信念」而定。
危險的是,數千年來「人類對神的信念」,從未被真正檢驗過。

死刑、同性戀、墮胎、兩性平等、安樂死等,都是上述的明顯例子。當社會有越來越多人了解「為何道德是件危險的事?」,當我們自己對於「道德的本質與功能」的認知有更完整的理解時,社會進化的力量,將快速擴展。

關於「為何道德是件危險的事?」的資訊,歡迎觀賞這部100秒的新書介紹短片:http://youtu.be/7rdnuk5IppQ

對此議題,這本書提供了清楚和完整的解說,內容相當有意思、有價值、有意義。
請抱持開放的態度來共同檢視!

每週節目即時動態

徵求NGO活動訊息:歡迎各位夥伴,若有任何NGO活動訊息,請與我們一同分享(E-mail:news50688@mail.pts.org.tw),共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