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9日 星期二
新法保障權益 建教生≠賤價生
首播 1月31日(四) 晚20:00
重播 2月 2日(日) 早05:00
與談人:
台少盟秘書長 葉大華
台灣師範大學機電科技系主任 鄭慶民
新北市海山高工教師 黃耀南
曼都國際有限公司處長 張春和
高職與企業的「建教合作」制度,在台灣已施行四十多年,為許多弱勢家庭學生開啟一扇門,透過半工半讀完成學業,邁向希望之路。但是近年來建教合作美意被扭曲,經常傳出有些廠商壓榨建教生的勞力,讓建教生淪為「賤價生」。監察院調查發現,建教生長期被剝削、濫用,甚至淪為大型企業的「替代人力」,有某家電子工廠生產線4550人,其中1300人都是建教生。
有鑑於此,立法院修法通過「建教生權益保障法」,在1月2日公告施行,明定建教生的生活津貼不得低於基本工資、每日訓練時間不得超過八小時,以此確保建教生免受廉價勞力剝削。然而業者卻表示這是不平等條約,因此有部分廠商為不願意續約。建教生會不會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呢?教育部最近密集主辦說明會,聽取各方意見,預計半年內完成七項子法。但是在新舊法銜接期間,可能還會出現什麼問題呢?
「建教合作」源自兼具課業學習、經濟活動與社會適應的職業教育制度,由學校及事業機構雙方共同培育人才。它曾經讓技職教育和就業市場無縫接軌,為台灣經濟建設注入動能。但為何演變至今,反而讓建教生淪為廉價勞工?這是拉低青年薪資、促成青年貧窮的原因?還是經濟不景氣、減薪求工作的結果?
根據統計,台灣建教合作學生人數從86學年度16,723人,逐年增加到30,000人左右;建教合作廠商由685家增加到近2000家。如果建教學生被苛待,建教合作的模式為何還逆勢上揚?早期建教合作主要在培育工業類技術人才,現在卻大量轉向服務業與電子代工業,這又反映出什麼現象?
新法上路後,究竟如何讓學校、廠商、學生共創三贏局面?週四晚間八點NGO觀點,「新法保障權益 建教生≠賤價生!」
2013年1月23日 星期三
活力台灣 公益團體有泉源
首播 1月24日(四) 晚20:00
重播 1月27日(日) 早05:00
與談人:
社會公益行動協會常務理事 周文珍
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賴美智
台大國發所副教授 辛炳隆
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系教授 呂朝賢
景氣急凍、物價上揚,生活費用緊縮,「公益捐款」便成為民眾優先縮減的支出,結果導致社福團體善款大幅減少,各個團體的募款大約減少二至三成。這漫漫寒冬,公益團體怎麼過?
在台灣正式立案的非營利組織、非政府組織超過三萬個,在政府補助有限、民眾捐款縮手的情況下,知名度高的社福團體較容易吸睛,政策倡議團體受到的衝擊最大。從事公益事業,是非營利組織的使命,但是沒有錢就難做事。除了爭取民間捐款,還有哪些變通生存之道可以突破困境?
對許多弱勢者來說,他們的潛能和價值等待被發掘,需要有人給他們釣竿,幫他們找到合適的就業機會,讓弱勢者感受到他們是有用的,是被社會需要的。然而礙於政府的社會福利資源有限,近年來有心人士積極推動所謂的「社會企業制度」,這是源自於1991年英國倫敦的制度,一本專門提供給街友販售的雜誌,協助一萬多名英國街友重生。如今這種做法也在台北複製,讓弱勢者在捷運站出口販售,自食其力賺取生活費。但是台灣是否已有可供社會企業發展的環境呢?社會企業跟社福團體的庇護工廠又有何不同?
根據調查台灣,50%社會企業處於虧損狀態,僅有 20% 有盈餘,30%損益平衡,如何以商業手段來解決社會問題?當利潤跟公益衝突時,社會企業又該怎麼辦?
勞委會職訓局前年底已成立「社會經濟推動辦公室」,整合跨部會資源,補助有心發展社會企業的單位, 所有NGO、NPO都適合轉型為社會企業嗎?有些什麼限制,又該如何排除困難?
寒冬送暖,尋找改變世界新力量!週四晚間八點NGO觀點,活力台灣,公益團體有泉源!
2013年1月16日 星期三
世代都幸福?年金改革為正義!
首播 1月17日(四) 晚20:00
重播 1月20日(日) 早05:00
與談人:
稅改聯盟召集人 王榮璋
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常務理事 陳登源
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副教授 鄭清霞
文化大學勞工系副教授 李健鴻
勞保局去年公告,年滿五十五歲的勞工將不得提早領年金,必須延後一年才能請領,再加上勞保基金傳出可能破產消息,引起眾多勞工恐慌。去年十月、十一月就被提領768億元,這是平常的四、五倍!而攤開軍公教退撫基金的財務,同樣也面臨入不敷出的窘境,而預估國民年金在民國137年,也會面臨破產的命運!
各種年金的制度改革已迫在眉梢,馬政府說在一月下旬提出年金改革方案。民進黨也表示也已完成年金改革方案,將擇日公布。民眾都在等著看,到底怎麼改才能讓大家都領到退休金,且達到「減少虧損、永續經營」目標?
台灣的各項年金制度有其歷史背景。軍公教人員退休後荷包滿滿,安享晚年;但同樣為工作賣命幾十年的勞工朋友,卻得擔憂退休金不保,無以度餘生!這樣的差別待遇是誰的錯?現有年金制最不公平之處何在?怎麼做才能讓軍公教與勞工雙贏?
年金改革提出「這一代多繳一點,讓下一代有機會領」,這樣的世代正義如何能做到?剛進職場的年輕人,註定得繳得多、繳得久,卻領得少,心能平嗎?多繳、少領、晚退休,就能保證年金永不倒?
2010年是6.7個年輕人扶養一個老人;2030年已變成2.6個年輕人扶養一個老人,負擔是現在的三倍。未來退休基金的現金流量如何支付老年給付?是否該先定出一套機制,因應社會變化機動調整?
退休年金不能倒!公平與正義全都要!週四晚間八點NGO觀點,許每個世代一個老有所終的晚年!
2013年1月9日 星期三
死刑存廢之爭 人權天秤難平?!
首播 1月10日(四) 晚20:00
重播 1月13日(日) 早05:00
與談人:
兩公約施行監督聯盟召集人 高涌誠
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廖福特
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許家馨
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董事長 李伯璋
台南市日前發生十歲男童遭割喉命案,兇嫌落網後竟稱,「殺一個人,不會被判死刑」,引發輿論一片嘩然,民間「判死」的聲浪再起,法務部順應民意,一口氣槍決了六位死刑犯。死刑存廢在國內一直存在爭議,前法務部長王清峰就因為主張廢除死刑而下台。現任法務部長曾勇夫上任後,三年內執行過三波死刑,有15名死刑犯被槍決。
死刑的存與廢,社會上各有堅持者,台灣該有什麼新思維來看待死刑呢?贊成死刑的人相信亂世用重典,重罪處極刑可以遏止犯罪、降低犯罪率;然而另一方卻認為執行死刑違反國際潮流,而且江國慶冤死案前車之鑑不遠,一旦發生誤判將難以挽救。伸張正義和普世人權該如何兼顧?若是廢除死刑,怎樣才算還給被害人家屬一個公道?如果說廢死可能會讓兇手肆無忌憚,但是人不能殺人,為何政府可以殺人?誰能給予國家剝奪罪犯生命權的權力?
19年前殺死女友入獄,3年前又當街槍殺黃姓女友的吳敏誠,一審被判無期徒刑,最高法院去年12月25日首度先例開辯論庭,讓被害人家屬首次站上最高法院法庭表述意見,這個案子將在1月10日宣判,最高法院捨棄以往的書面審理,讓死刑判決案在法庭上辯論,這是否代表人權司法又往前進了一步?能夠為台灣社會開啟了理性思辨的空間嗎?
司法審判兼顧程序正義和事實認定,一審、二審、三審,經常在死刑和無期徒刑之間反覆,生死之隔何以區別?2009年,台灣把《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與《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 國內法化,而且總統還在去年公布第一分國家人權報告,但是現在的司法體系和一般大眾對此理解不夠或接受度不高?
近期六名死刑犯槍決伏法,其中三名死囚願意捐贈器官,只有一人如願,許多醫院拒絕接受死刑犯的器官,是基於什麼理由呢?目前國內等待器官捐贈者約八千多人,死刑犯也是人,是否應該同等看待?死刑犯被槍決代表罪惡的結束,而捐贈器官是愛心的起頭,是否應該多給予互相尊重?
司法改革路漫漫,1月11日司法節前夕,和NGO觀點節目一同思辯,如果廢除死刑是台灣的終極目標,那該如何去理解罪與罰,人權和正義又該如何平衡?
2013年1月2日 星期三
二代健保上路!真公平?假正義?
首播 1月3日(四) 晚20:00
重播 1月6日(日) 早05:00
與談人:
亞洲大學健康產業管理學系教授 楊志良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 滕西華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長 劉梅君
中高齡就業促進聯盟理事長 蕭忠漢
二代健保新制元旦開始實施,一般費率從現行的5.17%降為4.91%,另外徵收「補充保費」挹注財源。凡是領到超過投保金額四倍的獎金,以及5000元以上兼職、股利、利息、租金、執行業務等收入,需多繳2%補充保費。如此一來,雖然預估將減少200億元健保費,但加增六項補充保費,每年大約可以多收206億,政府打的如意算盤是用「補充保費」來彌補財務黑洞,做得到嗎?政府預估二代健保上路後,到民國105年以前都能維持財務平衡,那之後呢?健保危機只能靠漲保費來解決?
補充保費徵收制度底定後,就有媒體傳授秘訣,教民眾如何節費有方、聰明省荷包,例如將把執行業務5000元拆成兩筆;明星藝人則把好幾筆上千萬的所得一次領取,符合「1000萬以上僅以1000萬計算補充保費」的上限規定。針對上述這些怪現象,政府在 在「確實掌握中」?還是任由「抓小放大」的現象發生?
全民健保自1995年開辦迄今,即將滿十八年,其間曾歷經三次財務危機,導致財務黑洞愈來愈大的主因為何?民眾的醫療品質,是否會與漏洞百出的健保制度,一起墜入無底黑洞?據健保局統計發現,全台約有二萬多名65歲以上老年人愛逛醫院、愛吃藥。平均每人一年的醫療費用高達56萬元,其中有一半是用在藥費,有人甚至一天吃下22顆藥,這些藥都是必要的嗎?隨著壽命延長人口老化,如何減少醫療浪費?健保改革大刀該從何下手?
健保不能倒!公平與正義更要兼顧!週四晚間八點NGO觀點,為二代健保把脈,揪出不公不義!
訂閱:
文章 (Atom)
每週節目即時動態
徵求NGO活動訊息:歡迎各位夥伴,若有任何NGO活動訊息,請與我們一同分享(E-mail:news50688@mail.pts.org.tw),共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