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播 12月19日(四) 晚20:00
重播 12月22日(日) 早05:00
與談人:
立法委員陳節如辦公室主任 孫一信
社會住宅推動聯盟政策組長 江尚書
政大社會工作研究所副教授 王增勇
今年十月七日世界人居日,十多個弱勢團體到行院門口高舉旗幟,抗議政府住宅補貼預算有將近八成用在購屋補貼,租屋補貼只佔23%。老人、殘障、婦女要申請租金補貼更是困難重重。而政府說要蓋社會住宅,卻只保留10%給弱勢者。這樣的做法根本不符合社會住宅的精神!
目前內政部興建五處社會住宅,購置土地就花了三十三億元,卻只蓋了1600多戶,不合成本效益。更有立委質疑,新北市政府的社會住宅,提供給弱勢青年的租金照市價打八折,卻只有不到三成住戶能享有此福利,其餘將近五成住戶則是原價出租。新北市政府表示這是為了避免標籤化,然而這樣的分配比例恰當嗎?是否有圖利廠商之嫌?
住宅法去年正式施行,明定「社會住宅,指由政府興辦或獎勵民間興辦,用以出租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居住之住宅」,算是朝向保障弱勢者居住權利,邁開一大步,但為何實施後卻與社會期待落差如此大?
近年「社會住宅」議題延燒,不僅成為選戰的焦點,中央及地方政府推出的方案琳瑯滿目,「合宜住宅」、「青年住宅」、「公營住宅」等新名詞出現,教人眼花撩亂,然而社會住宅的意涵究竟為何?台灣社會住宅政策,應該朝什麼方向邁進?
相較於歐盟社會住宅平均14%,荷蘭甚至34%、香港29%、新加坡8.7%,連資本主義老大哥美國也有8%,台灣0.08%的比例明顯偏低,該如何做才能「住者適其屋」?以台灣目前情況,住宅政策如果轉為「以租代買」是否能夠成功?
高房價惹民怨,社會住宅真能有效提升人民幸福感嗎?要有多少量、等多少年,才能拉近貧富之間的居住權利?週四晚間八點NGO觀點,假正義之名?看社會住宅的爭議。
2 則留言:
居住是社會對於低收入的一種共善主張,道德相助.
居住不是人權,否則不用工作就有房子住了,社會共產.
我們的房租市價相對於房價是偏低的,太多人買不起房子,建更多的出租社會住宅可以壓抑房價,不要賤賣國民住宅,過幾年就可以高價出售,回到有錢人炒房價的市場.
所以社會住宅的精神在出租,不讓有錢人買走,再炒房價,太多人買不起房子,弱勢團體可以優先以市價承租,不一定要政府補助.
台灣掛羊頭賣狗肉的事多到數不完
老愛自詡為民主國家
結果總學個像半桶水 四不像 半吊子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