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9日 星期五

關注都市原民孩童照顧 論文出書做公益

圖說:被伯特利照顧的魯凱兒童,正在翻閱《伯特利-被遺忘的都市部落》一書(主辦單位提供)。

陳佳鑫/台北報導

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蔡宛庭,將四年來至都市原住民孩童照顧據點「伯特利」,蹲點記錄照顧孩童的血淚過程,撰寫成論文,凸顯出當地社福資源欠缺的問題。論文出版成《伯特利-被遺忘的都市部落》一書提供義賣,所得做為照顧基金,希望各界一起照顧這群小朋友。

《伯特利-被遺忘的都市部落》一書是蔡宛庭透過指導教授王增勇引薦下,至原住民自發性的孩童照顧據點「伯特利」蹲點四年的記錄,由於王增勇同時擔任財團法人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副董事長,鼓勵她將完成的碩士論文改編成書出版,蔡宛庭也拋磚引玉提供義賣。

全書的主角之一、伯特利的創辦人傳道Malayumu(漢名:盧秋月),是來自屏東霧台的魯凱族婦女。她23年前至五股傳道,發現許多族人的孩子,沒錢繳學費上學,在家也乏人看管照顧而肇生意外,成長過程中也因為缺乏關心而出現行為偏差。

秉持著祖訓「人就是要互相幫助」,她和妹妹拿出薪水共三萬多元,找了個地方動手油漆,買了幾張桌椅,並且取名「伯特利」,以神之名,開始照顧起孩子。至現在為止,伯特利最高紀錄,曾照顧將近一百名孩子,有原住民、新住民及漢人。

兩姐妹擔心斷炊,會四處爭取教授族語或傳統舞蹈的機會,賺取經費補貼,甚至還會貼上先生薪水,一路走來非常艱辛。除了經濟上的窘境外,盧秋月照顧孩子的單純想法,還受到體制限制,經常面臨同業告發或政府舉發,罰金讓她手足無措,急須各界幫忙。

蔡宛庭強調,政府訂定許多法令,希望照顧原住民孩子,但是「法令是死的,人是活的,人移動後,反而不在法令的照顧範圍內」。她覺得,還好有「伯特利」,它們編織了另一張網,把被法令遺漏的孩子接了起來,承擔起照顧的責任。

「既然都是照顧孩子,為甚麼方式不能更多元呢?政府應該要容許更多元的幼兒照顧模式才對!」蔡宛庭語重心長的表示。

她覺得,與伯特利相處越是到後期,越能了解原漢文化的差異,四年的蹲點,記錄了都市原住民孩童照顧的血淚與辛酸,也凸顯出問題,讓她感觸良多。

Malayumu很感謝蔡宛庭把伯特利的故事寫出來,讓更多人看到這群需要被照顧的孩子。盧秋月說,互相照顧是部落的傳統,「會一直堅持下去,伯特利不會結束!」

至善基金會強調,伯特利的故事出版之外,本書的銷售所得將全數納入「都市原住民照顧發展基金」;同時,基金會獲得立委王育敏、高金素梅等支持,將在立法院積極主張幼照法第十條的盡速修改,讓社區互助照顧能在都會區重現,也讓都會原住民幼兒,能完整受到法令的照顧,並與新北市政府協調伯特利就地合法化的可能性。

至善基金會指出,本書將可在松慧文化出版社(http://www.songhui.com.tw/)、三民網路書店(http://www.sanmin.com.tw/page-default.asp)及實體店鋪購買得到,也將舉辦一系列校園巡迴演講,由本書作者、至善社工及Malayumu等,一起與青年學子,分享伯特利的故事與經驗,讓都市原住民孩童的需要能更廣泛的被看見。

至善基金會愛心專線:02-2356-0118。

沒有留言:

每週節目即時動態

徵求NGO活動訊息:歡迎各位夥伴,若有任何NGO活動訊息,請與我們一同分享(E-mail:news50688@mail.pts.org.tw),共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