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0日 星期二

挑戰自然?都市保護區保衛戰!



首播 6月12日(四)    晚20:00

與談人:
台北市都發局總工程司  高文婷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三研究所研究員  李永展
內湖保護區守護聯盟常務理事  洪美惠


佛教團體慈濟基金會花了13億買下內湖保護區4.6公頃土地,1997年送出「兒童醫院」興辦計畫書,向台北市政府提出土地變更,結果被駁回。2005年又申請變更為「社會福利特定專用區」,預計興建國際志工大樓。對此,當地居民、都市計畫學者和環保團體強力反對。經過十年審查、討論,為何雙方仍然各執一詞,持續僵持中?台北市政府正在進行內湖區通盤檢討,也可能牽動慈濟案最後審查結果。這場漫長的審議,到底是留住內湖留的保護區,還是為開發留下方便之門?



變更保護區,長期以來都遭到民間團體和審查小組的質疑,從劉政池七七行館到清境農場,大大小小爭議不斷。究竟何謂保護區?政府對於制定和變更保護區的政策邏輯是甚麼?



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條例明訂:「保護區是為了國土保安、水土保持、維護天然資源及保護生態功能而劃定之分區。」台北市設定保護區的目的沒變、保護區的價值沒變、地質條件沒有變,為何過去十年,台北地區已有近四十個保護區獲准變更?保護區該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是用更大的區域來思考,還是以現實需要為考量?為何有學者擔憂大量保護區變更,就是在『造災』,會為環境帶來災難?


知名表演藝術團體「優人神鼓」,在文化局協助下,也向都委會提出文化保存維護計畫,希望能將位在台北木柵的「山上劇場」由保護區變更為文化景觀保存區。最後,優人神鼓基於保護山林的理念,決定主動撤案。有人讚許,也有人表示遺憾!保護區開發限制,究竟是環境保護的防線,還是都市發展的絆腳石?保護、利用,有可能兼顧嗎?

證嚴法師曾說過:「大地好比我們的母親,移山填海,破壞山河,就如同在挖大地母親的肉」,這樣的思維是否同樣適用在慈濟內湖案呢?文化或慈善的公益經濟遇上都市保護區,有沒有雙贏的可能?週四晚間八點NGO觀點,從慈濟內湖開發案,重新思索與自然的對話!

沒有留言:

每週節目即時動態

徵求NGO活動訊息:歡迎各位夥伴,若有任何NGO活動訊息,請與我們一同分享(E-mail:news50688@mail.pts.org.tw),共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