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播 9月5日(四) 晚20:00
重播 9月8日(日) 早05:00
與談人:
消基會董事長 張智剛
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理事 董維
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教授 吳家誠
標榜「天然、無添加、無香料、健康」的知名麵包パン達人,遭人踢爆為「香精麵包」;無獨有偶,目前市佔率第三大的山水米,也涉嫌以越南米冒充台灣米欺瞞消費者。從塑化劑以來,台灣一連串食品安全事件有何異同?每當東窗事發之後,業者把產品暫時下架,讓消費者退費、換貨,就只是公開道歉了事?消費者花高價買健康有品牌的食品,竟然被商人當成憨大呆,怎能不生氣?
パン達人業者被衛福部依『食品衛生管理法』,以廣告不實部開罰18萬元。山水米業者被農委會依『糧食管理法』以不實標示罰款20萬元。這樣的行政處罰和業者的利潤不成比例,對業者不痛不癢,消費者情何以堪?山水米這家公司光是2年裡面就被抓了18次,主管機關只是依法要求業者限期改善,業者不但沒有悔改,還一犯再犯,直到現在才第一次罰錢。
最近食品安全問題接連爆發,都是經由民眾爆料,而非由政府主動稽查發現,是因為稽查不足?還是政府未引用足以重罰的法令,才會讓業者每次都存有僥倖心理?
大部分的人都知道要追求「健康、有品質」飲食,於是「台灣農產」、「天然」、「無添加物」便成了購買指標。這裡面有多少是來自品牌行銷策略?消費者分得清什麼是天然、什麼是人工?店家標榜「更天然、更香純、更濃郁」的訴求,消費者能信幾分?天然的就等於對健康加分嗎?企業行銷的倫理是要兼顧「賣得好,也買得好」,用不實的宣傳賺取不當利潤就是詐欺!
一旦消費者對政府執法、企業道德、品牌保証都失去信心,也會鬆動社會規範的信任基層。如何在訊息揭露和誠實定價上,還給消費者應有的選擇權?又該如何嚴懲投機業者?啟動「消費者保護基金」是否有效?
週四晚間八點,公視十三頻道NGO觀點:當企業倫理崩解 ,怎麼為消費者討公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